ICS 65.020.01 B 16 DB21 辽 宁 省 地 方 标 准 DB21/T 3225—2020 臭椿沟眶象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on the control of 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 2020 - 01 - 30 发布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- 03 - 01 实施 发 布 DB21/T 3225—2020 目 次 前言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II 1 范围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1 3 术语和定义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1 4 虫情调查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1 5 防治方法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2 附录 A(资料性附录) 臭椿沟眶象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4 附录 B(规范性附录) 臭椿沟眶象线路踏查表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5 附录 C(规范性附录) 臭椿沟眶象标准地调查表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6 附录 D(规范性附录) 臭椿沟眶象标准地调查汇总表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7 附录 E(资料性附录) 臭椿沟眶象发生程度划分标准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8 附录 F(规范性附录) 臭椿沟眶象防治检查验收调查表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9 1 DB21/T 3225—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/T 1.1—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。 本标准由由鞍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,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归口管理。 本标准起草单位:鞍山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站。 本标准起草人:付 雷、雷鸣雷、李 璐、安 娜、徐海滨、兰心玲、孔德利、安樟楠、徐艳梅、董 大颖。 本标准发布实施后, 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,均可以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, 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,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。 归口管理部门通讯地址: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(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2号),联系电话: 024-23448927 标准起草单位通讯地址:鞍山市铁东区新营路38号,联系电话:0412-5858534 2 DB21/T 3225—2020 臭椿沟眶象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臭椿沟眶象防治的术语和定义、虫情调查和防治方法。 本规程适用于辽宁省范围内臭椿沟眶象的防治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(包括所有的修改单)适用于本文件。 GB/T 8321 (所有部分)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DB21/T 2590 辽宁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技术规程 DB21/T 2597 辽宁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规程 NY/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本标准。 臭椿沟眶象 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(Harold)。属鞘翅目(Coleoptera) 象甲科(Curculionidae), 隐喙象亚科(Cryptorhynchinae)沟眶象属(Eucryptorrhynchus)。主要蛀食危害臭椿和千头椿,钻蛀性害 虫,食性单一。其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见附录A。 4 虫情调查 4.1 踏查 于每年4月上、中旬对应施踏查的林分按踏查路线进行踏查,仔细观察干基至1.8m高度范围内的树 干皮层是否有羽化孔或小块凹陷。将踏查结果填入附录B。具体技术按DB21/T 2597执行。 4.2 标准地调查 4.2.1 标准地设置 2 对踏查达到发生统计起点标准的设立标准地。每块标准地在 0.2 hm 左右,标准地内寄主植物至少 100 株。 4.2.2 标准地设置数量 2 块林按每hm 设立1块标准地,绿化树行道树长度每200m设立1块标准地。具体技术按DB21/T 2597执 行。 4.2.3 调查方法 1 DB21/T 3225—2020 在标准地内按对角线法随机选取标准树30株, 依据臭椿沟眶象被害状调查,将调查结果填入附录C。 4.2.4 发生面积统计 将标准地调查结果汇总填入附录D。 4.3 危害程度划分标准 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附录E。具体技术按DB21/T 2597执行。 5 防治方法 5.1 检疫措施 加强检疫,严把调运检疫关,防止传播蔓延,严禁使用带虫苗木进行造林和育苗。特别是在省际间调 运苗木、木材和其它繁殖材料时,必须严格按《植物检疫条例》要求进行调运。 5.2 营林措施 加强抚育管理,对危害严重无防治价值的衰弱木及时清理,减少虫源。一旦发现受害严重即将枯死的 苗木要及时伐除,避免蔓延。及时清除虫害木,对生长过密、臭椿沟眶象零星发生的林分,进行卫生伐, 作业时间为每年5月成虫羽化前,伐除强度应控制在30%以下。伐下的虫害木必须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。 5.3 人工防治 于6月中旬开始,利用成虫不喜飞、多在树干上活动及假死性,由树上振落人工捕杀,每隔2~3d 进行一次,至7月下旬停止。 5.4 生物防治 在林中挂设人工巢箱招引啄木鸟,人工巢箱为长 50~60cm 心腐木段,对半劈开,在中央凿 8~10cm 2 宽圆槽,对好缝,两头用铁丝捆紧。悬挂高度 2m 以上,悬挂密度 1~2 个/hm 。 5.5 化学防治 5.5.1 涂白剂防治 5月上中旬成虫羽化出孔前,使用涂白剂对树干2m以下的部位涂白,减少卵的附着量,降低卵的孵 化率。 5.5.2 打孔注药防治 在臭椿沟眶象幼虫蛀道内危害期,于每年7月上、中旬用打孔机在树干基部打孔深1.5~2.0cm,按 胸径每5cm打一孔,每孔注5%吡虫啉乳油(或其他药效相同的内吸杀虫剂)原液5ml,后用黄泥封口。 5.5.3 喷药防治 在7月初约在成虫羽化始盛期前喷洒8%氯氰菊酯微胶囊剂400倍液、1.2%烟参碱乳油1000倍液、1.8% 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毒杀,主要部位为树干和大侧枝。以微湿为宜。具体技术按GB/T 8321、DB21/T 2590、NY/T 1276执行。具体技术按GB/T 8321、DB21/T 2590、NY/T 1276执行。 5.6 防治效果调查 2 DB21/T 3225—2020 5.6.1 调查内容 调查有虫株率,用有虫株率降低率表示防治效果。 5.6.2 调查时间 打孔注药后10d后调查防治效果,喷洒化学药剂1d后调查防治效果。 5.6.3 检查方法 2 每个防治区按每hm 设1块标准地进行防治效果调查,采用对角线抽样法抽取30株样株,调查有虫株 数,计算有虫株率,将调查结果填入附录F。 5.6.4 计算公式 ——有虫株率(%)=(调查有虫株数/调查总株数)×100; ——有虫株率降低率(%)=(防治前有虫株率-防治后有虫株率)/防治前有虫株率×100。 3 DB21/T 3225—2020 AA 附 录 A (资料性附录) 臭椿沟眶象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A.1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 10~12mm,体宽 4.5~5mm,黑色,头部刻点粗大,喙细长,端部略放宽,触角着生点前方光 亮,具中隆线; 触角柄节不及眼前端,索节第 2 节长于第 1 节,第 3~7 节渐次缩短,第 7 节短柱形,宽大于 长,棒节长卵形,先端钝圆;眼大,上沿具 1 凹沟。前胸背板宽大于长,密布灰白色及黄褐色鳞片,中央具纵 隆脊,其两端各具 1 小瘤突。 小盾板近圆形,鞘翅肩部最宽,向端部渐收窄(行间窄),行纹宽,刻点大,近方 形,肩部、端部 1/4 处各具一由白色或黄色鳞片组成的斑纹,翅面散布零星白色或黄褐色鳞片。胸部胸沟 达中足基节间,腹面散布白色或黄褐色鳞片,足细长,腿节棒状具钝齿。 卵 长圆形,黄白色。 幼虫 体长 10~15mm,乳白色,体略向腹面弯曲,前胸背板黄褐色,中央具纵沟,头黄袍色近方形,先 端黑褐色。 蛹 裸蛹,长 10~12mm,淡黄色长卵形。 A.2 生物学物性 2.1 生活史 每年发生 1 代,以幼虫在树干皮层内、成虫在树干下 1~2cm 深的表土内,两种虫态越冬。各虫期发 育不整齐。3 月下旬~4 月上旬越冬成虫出土上树啃食树皮、芽苞等补充营养,越冬成虫危害盛期为 5 月中旬。4 月中旬成虫大量产卵,将卵产于树皮韧皮部。卵期 8~9d,幼虫孵化后,以上颚咬破卵壳爬出,6 月下旬危害最猖獗,当年早期孵化的幼虫老熟于 6 月上旬开始化蛹。赵冬幼虫翌年 4 月上旬开始危害,5 月上旬为化蛹始期,蛹期 10~15d,5 月中旬羽化为成虫,新羽化的成虫于 6 月下旬开始交尾产卵,成虫 7 月最盛,成虫产卵可延至 8、 9 月份,卵孵化后幼虫先在皮层下钻蛀与树干垂直的横向坑道,然后在周围韧 皮部与木质部之间钻扁平不规则虫道,并将粪便弃塞其中。10 月中旬随气温下降,成虫和新孵化的幼虫 相继进入越冬状态,至 10 月下旬成虫全部下树越冬。 2.2 生活习性 化蛹场所在皮层内,羽化孔圆形,孔径约 4mm,羽化孔多裸于树皮,少数隐于树皮缝隙,蛹室为长椭圆 形,直径 5mm,长度 14mm,蛹室干净。 蛹发育期 2~3d,成虫羽化后,在蛹室内有 2d 停留后开始咬食羽化孔, 4 DB21/T 3225—2020 经 6~7d 成虫出孔。 成虫出孔时间在 9~16 时,成虫多于白天活动,活动高峰在 11~17 时,夜晚成虫活动 普遍减弱,静伏于树干、枝桠或树皮裂缝隐蔽。沿树干及主侧枝爬行是成虫的主要活动方式。成虫由树 下向树上波浪式爬行,爬行速度一般为 3.8~4.2mm/s。野外观测一次性飞翔的最远距离 70cm,有时做短 时间旋飞和变向,无群体迁飞习性,飞翔只在白天进行,一般发生于受惊、迁移、寻找新栖息树时。炎热 的天气,成虫喜隐蔽,成群地聚集在一起,多隐蔽在树枝、石缝中,早晚气温低或风大时,常静止于树干缝 隙中,10 月上旬成虫在树干阴面不活动,有群集性,一群可多达 27 头。除越冬阶段外,在 4~9 月间均可 发现成虫交尾,出孔后的成虫即可进行交尾活动,交尾多集中在臭椿树上,爬行中雌雄相遇,触角相互探 触,而后雄虫爬上雌虫体背,一雌多背一雄,少数雌虫同时背负 2~3 个雄虫爬行,每次交尾时间从几十秒 到十几分钟不等,成虫一生不仅可多次交尾,而且一对成虫能够重复交尾。交尾多在 8~17 时,以中午为 交尾高蜂。交尾后的雌成虫沿树干爬行,寻找合适的产卵场所,成虫交尾后约经一天即可产卵,产卵后的 雌虫不停地爬行,继续补充营养,再次交尾。雌虫产卵时以喙在树皮凿孔。每头雌虫一生产卵 10~12 粒, 平均产卵量 8 粒。成虫的扩散主要依靠爬行和飞翔。相邻树木之间成虫可通过交错的树枝爬行扩散。因 其飞翔能力较弱,所以主动扩散的能力也较差。成虫有假死性,在爬行和交尾活动中受惊即呈假死状,雄 虫很快恢复活动(约 1min)雌虫较慢(约 5min)。臭椿沟眶象为专食性,幼虫孵化后就钻入内皮蛀食,沿着 边材部筑成不规则的坑道,内充满虫粪,稍长大即可蛀入木质部危害。越冬幼虫在隧道末端的表皮上咬一 针眼状小孔,抛出黄褐色细条状粪便,堆满地面,被害处流出白色胶状液,隧道颜色变深,呈油浸状,微凹, 日久树皮开裂,树势衰弱,或整株死亡,成虫期有补充营养习性,取食叶柄基部和枝梢部;成虫取食量极少, 可造成轻度危害。生活力较强,有一定的耐饥力,能忍受 7d 以上的饥饿。 5 DB21/T 3225—2020 B 附 录 B (规范性附录) 臭椿沟眶象线路踏查表 踏查块面积(hm2) : 踏查块编号: GPS点数据: 踏查地点: 森林类型及树种组成: 对有臭椿沟眶象危害的寄主树木,在编号后空格填“1” ,无臭椿沟眶象危害,填“0” 。 标准 虫情 标准 虫情 标准 虫情 标准 虫情 标准 虫情 树号 记录 树号 记录 树号 记录 树号 记录 树号 记录 1 11 21 31 41 2 12 22 32 42 3 13 23 33 43 4 14 24 34 44 5 15 25 35 45 6 16 26 36 46 7 17 27 37 47 8 18 28 38 48 9 19 29 39 49 10 20 30 40 50 调查株 有虫株 有虫株 数(株) 数(株) 率(%) 6 DB21/T 3225—2020 CB 附 录 C (规范性附录) 臭椿沟眶象标准地调查表 县(市) 调查地点 乡(镇) 调查单位: 标准地编号 树种组成 标准地面积 GPS 点数据 代表面积(hm2) 2 (hm ) 平均胸径(cm) 平均树高(m) 林龄(a) 坡度 坡向 海拔(m) 虫情记录 标准株号 (有虫记1 虫情记录 标准株号 无虫记0) (有虫记1 虫情记录 标准株号 (有虫记1 无虫记0) 无虫记0) 1 11 21 2 12 22 3 13 23 4 14 24 5 15 25 6 16 26 7 17 27 8 18 28 9 19 29 10 20 30 合计 调查人: 调查日期: 年 月 日 7 DB21/T 3225—2020 DC 附 录 D (规范性附录) 臭椿沟眶象标准地调查汇总表 县(市) 乡(镇) 调查单位: 发生面积(hm2) 标准地号 发生程度 备注 (有虫株率%) 合计 合 汇总人: 轻 中 重 计 汇总日期: 年 月 日 8 DB21/T 3225—2020 ED 附 录 E (资料性附录) 臭椿沟眶象发生程度划分标准 发生程度 虫 态 幼 虫 单 位 有虫株率(%)(x) 轻 中 重 x≤10 10<x≤20 X>20 9 DB21/T 3225—2020 FE 附 录 F (规范性附录) 臭椿沟眶象防治检查验收调查表 施工单位: 调查地点: 防治措施: 防治面积: 防治前有虫株率(%): 防治时间: 标准树号 虫情记录 (有虫记 1;无虫记 0) 标准树号 1 16 2 17 3 18 4 19 5 20 6 21 7 22 8 23 9 24 10 25 11 26 12 27 13 28 14 29 15 30 有虫株数(株) 有虫株率(%) 年 月 日 虫情记录 (有虫记 1;无虫记 0) 防治效果(有虫株率降低率%) : 调查人: 调查时间: 年 月 日 10 DB21/T 3225—20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